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今安美文网 > 故事 > 亲情故事 > 中国古代亲情故事

中国古代亲情故事

来源:亲情故事 时间:2018-09-27 08:30:31 点击: 推荐访问:古代名人亲情故事 古代关于亲情的故事

【www.zqhxrl.com--亲情故事】

中国古代亲情故事篇一

中国古代名人详案

作文经典人物素材6:曹操&武则天详案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但现实生活中的曹操,却有着对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学过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写的。

【原文再现】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素材评析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适用话题

曹操爱惜人才,胸怀大志,杰出的军事才能值得大家学习,但是曹操狡诈多变,性格多疑也常常提醒大家,适用话题有“智慧与狡猾”、“理想”、“抱负”及“诚信”、“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人与路”、“谈意气”等。

【精彩范文】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苛,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临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象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柽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大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刻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名师点评]

运用逆向思维,对历史人物进行大胆评说,是一种聪明的写作方式。文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受到世俗看法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作者认为,‚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曹操这位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于一身的枭雄,之所以会招来‚汉贼‛、‚乱臣‛的骂名,是因为‚‘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这样的看法是非常有见地的,因而对曹操的评价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是一篇精彩出色的人物述评。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武则天

一、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624—705),并州(今山西)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彟(音yuē)之女,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一)人物事略

武皇家世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祖籍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入宫见闻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人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她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皇后武则天公元654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诏书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六天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也没有放过,将二人各责打了一百杖,然后残忍地砍去双脚,泡在酒瓮里活活折磨死了。

平定徐敬业

武则天为以后做女皇做的准备活动,被一些大臣识破,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花公元684年的九月,被武则天贬出京城的徐敬业开始起兵反抗。武则天连忙调动了三十万兵马迎战,让李孝逸领兵平叛。只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便被平定了。

实现女皇梦

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九日,年近古稀的武则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神皇帝”。同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武则天尊周文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侄子武承嗣等人也有封赏。

广揽人才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贮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

完善科举武则天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的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重视农业

武则天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抗击外侵

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恢复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中国古代亲情故事}.

巩固国防

武则天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张柬之兵变复唐

公元704年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大臣,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把持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705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武则天的男宠)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二)名家点评

(清)赵翼:臣仆不妨居妾位,英雄何必在男身。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二、素材运用

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人是感情的动物,然而感情并不是放在天平上的,它有倾斜,有侧重,在这种不客观因素指导下认识事物,势必也有倾斜。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当政,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长河中,被一-些卫道士们认为违反天理,违反人理纲常,然而,这些评价公正吗?显然不。 武则天当政期间,知人善任,提倡有识之士自荐,并广开言路,重视发展经济。在她统治下,唐朝经济继续朝前发展,之后便出现了“开元盛世”,难道这些违反天理了吗?

然而,面对古人,封建卫道士在感情上亲近封建伦理,尊崇封建道德,所以否定她;而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上,用理性的思维去认识这件事,所以能给予正确评价。这便是根据感情亲疏判断事物的片面性,不准确性。(2003年高考安徽优秀作文《莫让感情蒙住双眼》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

材料加工:

我认为,武则天是聪明坦荡的,她由一个宫女成为一个女皇,干了那么多石破天惊的大事,主宰了46年的江山,却在自我评价上留下了一张白纸,也拒绝了别人在她的墓碑上对她歌功颂德。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生前事”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至于“身后评”,那是后人的事,褒贬“于我何有哉”?武则天和曹操都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如果他们在“担当生前事”的时候就想到后人会对自己如何评价,思前想后,诸多顾忌,就可能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使其不敢大刀阔斧地行事。而这也正是他们最大的悲哀。(2004年重庆市高考优秀作文《相信自己》节选)

话题3:感情和理智

材料加工:

有人说,女人是靠感情生活的动物。女人永远离不开感情,女人更珍惜感情。一个可以为了事业而放弃感情的女人,又会怎样呢?我个人的回答是:势不可挡。有一句话说“只要有了仇恨,一个女人可以扳倒十个男人。”但我看,只要没了感情,一个女人足可令百万男人低头称臣。

漂亮是女人天生的幸运。在有智慧的女性手里,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如果在这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里,女人想要出人头地,就得充分运用这把宝剑。一个女人若能像一柄剑那样冰冷无情,雪亮锋利,却又外表美艳,楚楚动人,就是想得天下也并非不可能。

而武则天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漂亮,有野心,工于心计,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无情。她才是女人里面的“独孤九剑”!美貌+野心+多谋+无情=天下无敌!她为了坐上皇位,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四个亲兄弟,一个亲姐姐,两个亲儿子,一个亲甥女,这种“剑法”,简直让任何枭雄也要瞠目结舌,自愧不如。你说,这个放弃亲情不谈爱情的女人厉不厉害?(《武则天和南丁格尔》节选)

话题4:宽容

材料加工:

《唐语林》卷一中有一则武则天和骆宾王的小故事。骆宾王在他刚成年时,正好遇到徐敬业在徐州造反,于是便作了著名的《讨武曌檄》,臭骂武则天,后兵败被杀。武则天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意指武则天用花言巧语诱惑了皇上),一笑了之,及至读到“一抔之土末干,六尺之孤安在?”川意指高宗刚死,坟土末干,武则天就篡夺了王位,如今太子又在什么地方呢?),她很不高兴,对左右埋怨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么没注意到这样的人才!)

骆宾王死后,武则天找人寻访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传于世”。

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入狱,写了《在狱咏蝉》,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他死后,决没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头号敌人!武则天的肚量,由此可见!(《笔伐》节选)

话题5:无字碑

材料加工:

墓碑,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武则天无字碑之谜》节选)

话题6:评价

材料加工:

武则天,一代女皇,中国历史上亘古一人。那么,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出现的这一位不同凡响的女性?暴君乎?明主乎?风流女皇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古代亲情故事篇二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小说介绍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小说介绍

《中国神话传说》

作 者:袁 珂

书 号:978-7-5100-4048-1/C·193

开 本:787×1092毫米 1/16

字 数:620千

印 次:2012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9.80元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朝等多种语言,并且对亚洲地区中国周边国度自编神话具有主要的影响,它们都是根据中国的神话来编造本民族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亚洲国家神话的宗主国,其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

1983年,在《中国古代神话》基础上历经两次重要增补修订而成的《中国神话传说》一书,内容已达原来的四倍,字数六十余万。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从盘古开天辟地叙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散落在群藉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系。

《昆仑之歌》

《昆仑之歌》又名《昆仑之歌——中国神话史诗》或《昆仑之歌——中国神话传奇》,是网友“昆仑之歌”于2008年7月在起点、百度、天涯、红袖等网络平台上开始发表更新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中国古代亲情故事}.

这部76万多字的中国长篇神话小说《昆仑之歌》,它没有任何仙话,史话,佛话,玄幻掺杂于其中,是一部真正的纯神话作品.从此中国神话将结束它散碎芜杂,不成系统的历史,拥有一部真正的史诗类作品了!

《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集)》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小说集,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全书搜集了古代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我国神话小说的先河。干宝,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搜神记(树下野狐玄幻小说)》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的洪荒时代,随着天下公认的领袖神农氏的去世,各族群雄都开始蠢蠢欲动。就在此波涛暗涌的动荡时代,少年拓拔野横空出世,在机缘巧合下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程,演绎一个充满传奇与魔幻的大荒时代。长篇东方玄幻小说《搜神记[4]》会带你进入一个充满瑰丽山川,珍禽异兽,神功法术,爱恨情仇的梦幻般的古代神话世界。

《搜神记》的故事发生在炎帝、黄帝所在的蛮荒时代。那正是群雄逐鹿中原之际,神农氏、黄帝、蚩尤、西王母、夸父、刑天、祝融、赤松子„„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尽数登场,不仅有英雄游侠、妖女灵兽、奇门异术,作品对亲情、友情、爱情及恢宏的战斗场面的描述亦丝毫不逊于古今之大家。

中国古代亲情故事篇三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渗透到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所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等。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文化一直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百善孝为先”的领导地位,被看作是人之善性的根源。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孝道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孝被看作“百行之先”、“为仁之本”,它已经深深地植于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习惯。孝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及至今日我们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今天的中国正进入老年社会,从目前的社会现状出发弘扬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最基本的,“孝”这个概念主要就在于顺从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要求,这在中国是个十分古老的观念。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当然,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愚民性、不平等性、保守性、封建性等等。

另外,中国孝道文化的重点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养儿防老”就是典例。所以儒家文化里“孝”、“顺从”、“听话”排在第一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也在这里,一旦经济利益交换是“家”的最主要功能,人们容易先看到利益,后才是亲情,或者只看到经济利益。

二、孝文化的历史作用

马克斯·韦伯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基督教伦理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在汉文化圈,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不仅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样溶于民族意识,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乃至美德,被社会所公认和奉行。

三、传统孝观念的辩证分析

(一)传统孝观念的积极价值

首先,传统孝观念中的“养亲”、“敬亲”具有普世价值。

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养亲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养。子女在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

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其次,“亲亲”、“敬长”观念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中国传统社会,特重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关系,而调节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孟子则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也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我们敬重父母,也应该敬重由父母所创造的生命。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会强调对待师父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朋友关系一样是由精神或文化的关系而产生,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我们求友的目的就是借助朋友之力来充实精神生命或文化生命,因此,友道实为师道的扩大,中国的师友关系一样是导源于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向人际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

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究一个“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敬爱,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等等,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果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都做到了“亲亲”、“敬长”,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再次,传统孝观念中的“立身扬名”之孝造就了许多忠君爱国的杰出英才。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然后方可言孝。而中国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这三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总体上来看,都已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内侍候父母的范围,而是一种社会的事业。众所周知,儒家对“立身”最为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始终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正在于治平,在此意义上,立身之孝就会导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当然,古人行事、建功立业的促动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可能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也可能是出于现实功名利禄的引诱,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父母的教诲曾对他们的心灵产生过巨

大的震撼力。传统孝观念强调对父母的遵从,因而父母教诲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终身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飞的母亲为勉励他英勇抗金,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杨家将满门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妇的谆谆教诲与榜样示范;汉代的司马迁为了了却父母的宿愿,宁可承受着沉重的打击而隐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记》。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也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英才,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创造的业绩,正好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亲亲的爱国可能。

(二)传统孝观念的消极影响

首先,“无违即孝”。

孟彭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所谓“无违”,即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这是家长的专制主义与子女奴隶主义的集中体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这种“无违即孝”的思想,对于国民性格最突出最严重的影响是:完全否定子女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压抑子女的进取和创造精神,泯灭子女的理想和事业,对子女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予以根本否定,从而培育了国人的权威主义人格,即绝对服从,泯灭自我的奴性人格。个人的独特行为,很少被允许。这种消极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其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

如果人人都坚守这一信条,那么,就不会有为国捐躯的无数民族英雄,不会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不会有见义勇为者,不会有解剖学的发展,不会有生理器官捐献等等。

再次,“父子相隐”的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

传统孝观念强调“家庭本位”、“血缘优先”的意识。父子关系的自然特质是优先于是非判断,甚至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父子相隐”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宗法亲情被看作是最高的价值,中国古代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向宗法伦理倾斜。当父子家人如有人犯罪,道德和法律都鼓励或默许他们之间的相互隐瞒和庇护。私情大于公法,这是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现代法律精神是鼓励“大义灭亲”的。

另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 。这都是孝极端的例子。“郭巨埋儿”、“王祥卧冰”、“割股疗亲”等丧失人性的愚孝都已走向了孝本质的反面,是不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应加以剔除。

总之,对待传统孝道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四、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

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

“孝”是亲情之爱 ,是生生不息的爱心 ,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孝文化提倡“侍亲睦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为以孝侍亲,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父母子女关系是家庭的基本关系,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伦理规范,它能保证是子妇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父母在子女的赡养下安度晚年,维护着家庭关系的稳定。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促进社会的稳定。

由家及世、推已及人,以孝促进形成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孝道的约束,中国人养成了温顺、礼让、兼爱、热爱和平的性格,在孝道伦理规范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家庭的天伦之乐,追求平静祥和的生活,反对斗争,反对社会动荡,渴望和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间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孝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作用。

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孝的观念在中国不仅起源早,而且是最早进入家庭的伦理规范之一,有着深厚而广泛的历史文化积淀。孝文化传播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经过长期演化发展,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塑造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的重要因素,成为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显著特征。

孝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最重要因素。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华民族历史愈悠久,中华传统文化愈丰富,中华民族意识和情感就越强烈,中华民族精神就越伟大,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强大。

五、发扬孝文化的必要性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道德方面的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我们应该看到,养老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

中国古代亲情故事篇四

中国古代文化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完整笔记

导 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 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 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 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 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 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 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 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 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 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 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 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 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

二. 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

役》

三. 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 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C. 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 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 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

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收藏分享

第三章 先秦散文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一. 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中国古代亲情故事}.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荀子》中寓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一.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揭破世间实情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峭拔的风格。

二. 韩非

本文来源:http://www.zqhxrl.com/gs/222040.html

扩展阅读文章

今安美文网 http://www.zqhxrl.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今安美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