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今安美文网 > 话术 > 销售话术 > 《诗经》中反映徭役、

《诗经》中反映徭役、

来源:销售话术 时间:2018-09-07 18:30:04 点击: 推荐访问:诗经中的徭役诗 盘点《诗经》中的名字

【www.zqhxrl.com--销售话术】

《诗经》中反映徭役、篇一

浅析诗经之战争徭役诗产生的影响

浅析《诗经》之战争徭役诗产生的影响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诗经》里的战争徭役诗,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从《诗经》的战争徭役诗的几种不同类型入手,论证了《诗经》中战争徭役诗对后世边塞和徭役诗的内容,角度及感情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战争徭役诗 歌颂 影响

作者简介:陈延虎,男,1980年5月出生,陕西子长人,文学硕士,现就职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延安分校。

战争,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题材和内容之一。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对后世意识形态及思想精神的影响!闻一多先生曾在其《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里说过:“‘诗三百篇’的时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开端的时代就定型了。”确实是这样的,读过《诗经》战争徭役诗,让我们再读唐诗.宋词,我们很易发现他们相同的战争观,及诗中体现的主流意识形态!下面让我们从《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几种类型出发,谈一下《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对后世边塞诗和战争诗的主题、内容及抒情角度的影响。

一. 颂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

《诗经》中有一些战争徭役诗,从正面描写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的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诗人都热情地赞颂了周宣王任用贤能,对外族的入侵进行有效地的抵御和反击,收复失地,振奋人心。这种对国家独立和土地统一的战争进行歌颂,也是后世边塞诗创作中进步诗人常常采取的态度和立场。

例如,千古绝唱的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就是对飞将军李广的武功的歌颂。和《诗经》中对天子诸侯的歌颂如出一辙,都是表现对外族侵略的抵御和反抗!

二.表现广大人民抗敌御辱、同仇敌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尽管战争总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的,有战争就有灾难,但是大敌当前,人们只有选择抵抗,把个人与国家连在一起,积极地投入战争,如《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都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中反映徭役、}.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无衣》反应的是秦国伐戎的战争,着重表现了士兵们相互号召,相互鼓励豪放乐观的战斗情绪。这种情绪无疑是建立在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之上的。

《诗经》中的这些诗,虽然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风貌,但它一般不注重描写战争厮杀的场面,而是重在体现军威声势,注重文德教化,体现德政的布施,使敌人不战而降的政治理想,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来直到今天的崇尚武德、广施仁义、以理服人的战争理念。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的战争观念完全不同。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中都有浓墨重彩的战争场面的描述,悲哀惨烈,鲜血淋漓。这与我们着重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撼的《诗经》有着本质的差别。显然《诗经》的这种描写战争的手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三.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

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的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

际无限哀伤。如末章云:

{《诗经》中反映徭役、}.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日离家是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到唐代,我们的“诗圣”杜甫,更是用自己的史诗三吏、三别,咏唱般表达出人们的反战情绪。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无休止的战争让民众们连生男孩都不敢,可见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历代诗人的反战诗的主题与《诗经》的反战诗在主题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表现出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四.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和对服役的亲人的思念

无休止的战争背后就是无休止的徭役,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强烈不满。《唐风、鸨羽》第一章:

肃肃鸨羽,集于苞挧。王事靡盥,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由于“王事靡盥”,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耕作以奉养父母,怨恨之极而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反应的主题与《石壕吏》所反应的又是那么的一致,可见我们的大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诗经》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的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思夫与思妇”的诗,如《邶风、击鼓》中表现战士对妻子的思念,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流传千古。《王凤、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役政的不满。

每天暮色苍茫的时候,鸟雀绕树归了巢,鸡成群进了窝,牛羊对对回了栏,而外出行役的丈夫却“不知其期”,不日不归;倚门翘望的妻子,仍然孤零零,冷清清的在暮霭和炊烟中焦急等待着。不怨徭役苛重而怨已深;不言“首疾”“心痛”,而痛更甚。特别是末了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做结,更显其情之深,更反衬徭役之苦!

而我国历代的诗词很多的思妇与思夫诗,可反映千古以来人们被战争和徭役阻隔的真情。如李白的《春思》和《关山月》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写思念,传达出战争和徭役给人们造成的无奈及痛苦!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具有奠基的意义。很多诗歌的创作手法,选取视角,反映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根基和源头。而《诗经》的战争徭役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 陈向春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古代诗歌概论与名篇欣赏》 高民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诗经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诗经》中反映徭役、}.{《诗经》中反映徭役、}.

[4]、《唐诗宋词三百首》 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5]、《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诗经》中反映徭役、篇二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中反映徭役、}.

1、《诗经》的内容包括什么?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在关注现实、抒发从现实生活出发的真情实感的同时,还具有深厚的艺术魄力。无论是在题材形式、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

歌功颂德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如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农事诗。如《周颂·丰年》描写周初农业大丰收的情景:“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一及秭。”《诗经》中的这类作品,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此外,《七月》作为《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让后人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此类诗歌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的反映。

怨刺诗。西周末年,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如大雅中的《民劳》、小雅中的《节南山》和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等作品,反映了周王朝的苛重赋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等社会弊端丛生的现象。

战争徭役诗。《诗经》中有些篇目从正面歌颂战争,如《秦风·无衣》;也有写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如《小雅·采薇》。《诗经》中的徭役诗则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和《卫风·伯兮》。它们写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婚姻爱情诗。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写男女相恋的情诗,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诗。《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周南·桃夭》表现幸福的婚姻家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写的则是弃妇的悲惨遭遇。

赋、比、兴的运用,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造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就是《秦风·蒹葭》,此部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此外,《七月》中,在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生活时,赋这种手法运用得较为成熟;《魏风·硕鼠》和《卫风·硕人》等篇章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画面喜气洋洋,充满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尤其是二节拍的四言句式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如《周南·芣苢》中的三章就只换了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它们不仅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而且通过诗章的重叠,使整首诗在形式上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此外,《诗经》中的叠句和叠字,也是俯拾皆是。如《豳风·东山》中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小雅·伐木》中以“丁丁”、“嘤嘤”来描摹伐木、鸟鸣之声。 《诗经》的语言不仅押韵方式多样,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表现突出。《诗经》中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充分认识,为后来诗人的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效果,如《芣苢》中的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苢的图景。总之,《诗经》的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朴实自然也是《诗经》这部诗集整体的艺术风格。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徭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等,大{《诗经》中反映徭役、}.

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理想,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少虚幻,多写实,自然而然能有真实自然的艺术成就。

《诗经》中反映徭役、篇三

诗经 讽喻诗

诗经中的“讽喻诗”

摘要: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反映。《诗经》全面反映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奴隶制社会从兴盛到衰落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情绪。尽管尽乎历朝历代都有讽君王统治、诉劳役之苦的佳作问世,但《诗经》中大篇幅的政治讽刺诗的特别性仍不容小觑。这些朗朗上口的作品有些一针见血,直中要害,有些隐晦暧昧,但怨愤之情也略见一斑。

关键词:讽喻社会战事 讽喻社会丑态 继承发展

讽刺诗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种类之一,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而诗经中的讽喻诗是最早最好的体现。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人民将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诉诸於诗歌当中.在纷乱的西周末年,东周之际,由於国家政治之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动汤之下,人民对於社会现实的愤懑,诸如统治者的暴虐贪残,对人民造成生活上的压迫;对内外的战争让人民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精神上的痛苦等,抒发其内心郁结的感受,於是有“讽刺诗”的出现.

诗,言志也.在《诗经》中关於这方面的著墨占有大量篇幅,其主题内容包含战事扰民的影响,在位者无道的统治方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或喜或悲,透过直言无讳的抒发,或由动物的比拟,其形象思维将讽刺意味表露无遗。这些作品所代表的意涵及对后世诗歌创作,文学理论的影响也占有一席之地。 随著封建制度下领主奢侈欲望的增长,剥削不断加重,社会开始动汤。到周厉王,幽王时期,更达极至,造成民不堪命,怨声载道.於是一些较有政治远见的士大夫或受到压抑,损害的下层官吏,抑或是劳动阶级的人民,便写出了怨刺积弊,感叹时艰,讽喻政治的诗篇。

故司马迁云:“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显然指的是《诗经》中的讽刺诗.其对各方面种种不平的社会现实所产生的反映,目的在使“言之者无罪,听之者足以戒。”{《诗经》中反映徭役、}.

诗经中的讽喻诗有一类主题是讽喻战事扰民。周王朝礼崩乐坏,再加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相行产生,对周王室来说,是进入

了一段极为动汤不安的时局.然而,周王朝统治者却不体恤人民,反而对下阶层的民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及压迫,驱使人民服各种劳役,对外也不断地用兵。《诗经》中反映战事所激汤的民怨,包括写征人行役之苦,闺妇之愁思及征夫在外挂念双亲的种种不安。

1行役之苦怨

《小雅 何草不黄》一诗,真实的描写出征夫诉怨奔波在外,远离乡井,日夜匪懈,朝夕不暇,行役之痛苦及愤怒情绪,正因为眼前见到野兽的闲适自在,发出了人不如兽的悲愤。

作者藉著行军征战的途中,眼前所见到的荒草及野兽反兴出征夫之劳苦。朱熹《诗集传》曰:“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故作是诗也。”全诗一开始即以草之枯萎,短命,任人践踏来比喻征夫,可知征夫的命是相当低贱.然而诗中的何草 ,何日,何人接连三句冲口而出,便是写出了人民遭受行役之苦的普遍性,战争非一时,也非一人,但是统治者为了经营四方,人人皆当兵,时时皆行役,长年在外,征役劳苦,过著非人的生活.所以在第二章及第三章道出了”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的沉痛呼喊以及”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的严正抗议。《诗序》云:"何草不黄,下国刺幽王也。”全诗贴切的控诉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正好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劳役的强烈不满。 其他如《小雅 大东》中的第三章中描述到东国困於役的状况: 2闺妇之愁思

《诗经》里反映兵役及徭役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怨恨中,还有一些是透过思妇对长期在外行役亲人的愁念,如《卫风 伯兮》,《王风 君子于役》等。 外有征夫,内必有思妇,人民对战争兵役的不满和痛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战事带给人民的沉重苦难。

3行役者思亲

战争,严重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以及家庭生活。征人打仗,除了行役之苦,最直接的感发还会忧心在家里的亲人,因此对战事的发生提出沉重的控诉,如《唐风 鸨羽》 :

农民为了战争而服役,荒废了农耕,家中的双亲还无人奉养,然而那些征役的“王事”,也不知何时才会结束.“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怎叫人能不悲

痛欲绝,由衷的呼喊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由以上可以得知战争对人民带来种种的不幸和影响。人民的感情相当直接,对农事的激汤,亲人的分隔,征戍者的痛苦,一再再的指出战事扰民的情况,因而产生了这些哀怨沉痛的诗句,表现出激越的情感及强烈的不满.{《诗经》中反映徭役、}.

诗经中还有一类是讽刺在位者无道的,西周后期至平王东迁之际,由於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的破坏,造成社会的剧烈动汤。《国风》、《大雅》、《小雅》中产生於此一时期的诗篇,有许多则为批评时政或是揭露统治者丑态的作品。

反映社会丑态也是诗经讽喻诗中的重要一类,人民共同生活相处,造成各种的社会现象,也会产生各种的社会问题.人与人的接触,像是五伦中就可以说出其中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友情等,但是因为制度上的压迫,不合情理的对待,或是人性中的黑暗层面,都会产生出令人不满,哀怨或是愤怒的情绪,所以在《诗经》中也会有反应社会上的种种丑态的怨刺诗,具体分为三个方向:

1对婚姻爱情之怨旷

人们最直接的情感寄托,除了双亲家人,就属对婚姻爱情的寄寓,但并不是人人都是幸福美满,有的也会对当时的婚姻制度有所不满,当然也会有遭受遗弃的痛苦,失恋的痛苦,相思的烦恼等.如《邶风 谷风》及《卫风 氓》就道出了不自由的恋爱和不幸的婚姻。

2讽刺友之卖友求荣

好朋友之间,如果发现自己被出卖,其愤愤之心,必定昭然若揭.如同《小雅 何人斯》,甲乙两人原为好朋友,但是后来乙突然对甲疏离,而且这个时候甲也遭受祸害,甲的政敌暴某来甲的门前幸灾乐祸的示威,突然发现好朋友乙就在暴某的身后,经过甲门而不入.甲则知道被乙出卖了,而且乙也没来解释清楚,所以甲便作此诗以刺之。

3讽刺贵妇心胸狭窄

人性百种,在周代阶级体制相当明显的社会中,还可以见到人性虚伪的一面,如《魏风》中的〈葛屦〉。

社会丑态从人性的恶面而发展开来的,社会乱象,生活苦闷,造就出人与

人情感间的无奈和不信任。

《诗经》的讽喻诗中的这种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产物,其开创的这个文学传统对屈原及以后的作品产生很大影响。屈原忧愤深广的抒情诗《离骚》就继承了这种怨刺讽刺精神。还有后世的杜甫诗人的忧国忧民精神,也是继承这种精神。

《诗经》中 开创了忧国忧民的先河,他们很关心国家,呈现的忧患精神是是大夫爱国所致,所以诗经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有着深刻影响。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魏曹植魏《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巧用豆和萁作比,把皇帝兄长的“亲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士族官僚世家子弟,各据要津。出身寒微,有才之士,屈居下僚升官无望,颇含深意。 这些都是对诗经的忧患意识的继承。

参考文献:

1《诗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子展 .诗经直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本文来源:http://www.zqhxrl.com/hs/193733.html

扩展阅读文章

今安美文网 http://www.zqhxrl.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今安美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