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qhxrl.com--情感美文】
二语习得 - 情感过滤假说
First,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uthor divided the motivation into integrative motivation and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from the view of lingu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divided the anxiety into faciliating anxiety and debilitating anxiety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anxiety on learner. The facilitating anxiety learners are always positive, and they long for the knowledge all the time. It can also stimulate the learners to challenge the new learning task, and help them overcome their feeling of anx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bilitating anxiety has the negative effect on learners. First, they always worried about mistakes what they will make. Then, they will become a self-denial person. Second, the learner doesn’t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y in class. Horwitz thinks that the facilitating anxiety only be suitable for the simple learning task, not be suitable for the complex learning task. Horwitz holds the idea that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will have the following anxiety. First, communicative apprehension, it means that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can’t express themselves well. Second, negative social evaluation, it means that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worried about making mistake. Third, test anxiety, the learner will become anxious when they have a test.
Second,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domest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bout this, he talks about the motivation first. When you plan to do something, you might have your own purpose to do this. I think it’s motivation. With the high motivation, people will to do the things better. I believe that you might have the similar personal experience. When you want to achieve your goal, you would try your best to do it. I think it’s positive motiva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ying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emotions. It’s a normal phenomenon. We have already known that the positive motivation could promote our interest to study. Then, the self-confidence is also a factor. I always believe that people are own potential power, and the power is infinite.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what we think it’s impossible to complete, finally, we have done it.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at, then you can. As an old saying goes:” the god will help oneself who help himself.” If you can’t believe yourself, you will not try your best to do it. When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with the low self-confidence,you will be worried. Maybe there is a voice in your heart,” I will be fail, I can’t do it.” Just consider it, do you think that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he anxiety is the last factor. To some extent, anxiety is positive for us. It means that you have strong will to do what you want to do. Then you will spare no effort to make it
come tru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ve the negative effects. If you are too anxious, even surpass what you can bea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will have the bad effect on our study. Thus, it’s important for us to make the anxiety under our control.
Finally, the limitation of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Krashen didn’t found the theory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Krashen didn’t point out the hypothesis affects the children, and how affects the children.
Krashen claims that learners with high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 good self-image, and a low level of anxiety are better equiped for succ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w motivation, low self-esteem, and debilitating anxiety can combine to “raise” the affective filter and form a “mental block” that prevents comprehensive input from being used for acquisition.
浅谈情感过滤假说所涉及的情感因素与新课标下情感目标的实现
浅谈情感过滤假说所涉及的情感因素与新课标下情感目标的实现 摘要:成功的外语教与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教与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以及如何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情感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因素 情感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人本主义的倡导下,外语教学也从如何教转向了如何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情感发展,在外语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也设定了情感教学目标。由于对情感的关注度逐步升温,也使得人们给予了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更多的研究。本文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为基础,讨论了动机,自信心以及焦虑这三种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重要情感因素,同时为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情感目标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1 克拉申“监察模型”中的“情感过滤假说”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 D .K 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本文暂且只讨论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977年,杜雷(Dulay) 和波特(Burt)“情感过滤说”(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他们认为情感过滤是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 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 ( input)。1982年, 克拉申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说”中指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一个可以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以使可理解性输入顺利通过,也可以阻隔甚至完全阻止习得所必需的输入。情感过滤越低,语言学习者所获得的输入量就越大。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有动机(motives),自信(self-confidence),焦虑状态 (anxiety)等。
2 影响外语学习的三大主要情感因素
2.1动机{什么是情感过滤假说}.
所谓动机,就是:(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一定的努.Brown(1981)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外语学习的动机:(1)整体动机(global motivation),指对外语习得的一般态度;(2)情景动机(situational motivation),如在自然习得情况下学习者动机不同于课堂学习者的动机;(3)任务动机(task motivation),指对具体任务的动机。Gardner和 Lambert把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为融入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型动机 ( instrumental motivation)。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把外语作为一种获得其他利益的工具, 如求职、升学等,融入性动机是指学习者想成为目的语社会一员的强烈愿望,它反映出学习者对目标语和文化的个人兴趣。
2.2自信
自信指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习惯性地以这种评价关注自己。它用一种赞同或反对的态度来表达对自己的成功与价值的相信范围。简言之,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持的一种价值判断。克拉申(1987)认为学习者的个性因素与英语学习的成效有关。个性是生理素质基础上后天形成和变化的。在个性因素中,尤以自信心最
“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与汉语课堂活动
“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与汉语课堂活动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初级汉语课堂中要更加关注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实现真实的语言交际,因此,恰到好处的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最为有效的选择。然而,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有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理想,“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初级汉语课堂活动的展开十分必要。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可以为该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克拉申的这两个假说为切入点,阐释了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科学有效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输入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 初级汉语 课堂活动
一、引言
克拉申通过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分析与认识系统提出了二语习得假说理论。该理论由习得语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部分构成,统称为“输入假说”理论。本文就以“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支撑,具体探讨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活动如何安排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同时又保证课堂活动达到交际的根本目的,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看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的运用。
二、“输入假说”概述
克拉申“输入假说”的提出源于儿童习得语言的启发。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应该像小孩子掌握母语一样,是一种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的语料输入才能掌握。在二语习得初期,学习者由于处于零基础阶段,对目的语掌握得很少,只有大量输入目的语材料,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学习者才会慢慢地掌握目的语,就像小孩习得自己的第一语言一样。在语言的输入上,克拉申强调语言的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输入,如果教师输入的语言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学生就会产生困惑,二语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挫伤,那么第二语言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涉及两个方面:输入的质和量。只有二者兼顾,语言的输入才具有有效性。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有效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可理解性、趣味性和相互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足够的高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输入量。{什么是情感过滤假说}.
三、“情感过滤假说”概述
克拉申认为仅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对二语习得是不够的。因为输入只是教师的客体行为,属于习得的客观因素,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主体,是二语习得的主观因素,在处理好客观因素输入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习者本身的主观因素。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并没有完全吸收接受语言信息输入,有时即使是最容易的、已经理解的输入也不能被百分之百地吸收。这是因为人类的情感对语言的输入存在一种堵塞现象,这种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到了类似于网的过滤作用,这种现象被克拉申称为“情感过滤”。这种情感过滤现象在不同的语言学习者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质同量的语言输入,不同
的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率会有所不同。如果学习者的情感过滤程度高,面对语言输入产生的阻碍就越大;反之,如果情感过滤程度低,学习者面对语言输入产生的阻碍就越小,获得的有效语言输入就越多。
克拉申认为导致学习者二语习得障碍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种:动机
(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anxiety)。
四、“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的运用 要想实现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从克拉申“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下面笔者以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为例,具体谈一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课堂活动中的运用以及给予我们的一些教学启示,以期使我们的汉语课堂活动真正做到“在活动中学”,达到培养汉语学习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1.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可理解性输入
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导演,应做到使自己的课堂用语具有可理解性。在课堂活动时,教师不能使用同学们没有学过的语言点,否则就会使活动的指令失去效用,这一点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图示等非语言手段来辅助自己汉语课堂活动的展开,避免冒生词,确保自己的语言输入都是可理解性输入。例如在讲《快乐汉语》中《星期》这一课时,在安排课堂活动时最好利用“日历”这种教具来引入“星期”这一时间概念,力求用具象的事物来讲解抽象的内容,否则学生根本搞不懂“星期”这一概念,更不用说课堂活动的开展了。
2.保证语言材料输入的量
克拉申认为合适的输入应遵循“i+1”原则,即教师在课堂上输入的语言材料的量要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稍高一点,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启发、语境、其他提示信息等能够达到理解的程度。这种程度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在这个前提下还要保证输入的量,因为语言能力的习得在于反复操练。因此我们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既要严格审视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遵循“i+1”原则,还
要在课堂活动中加大语言点的操练力度,强化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的运用。
3.优化课堂活动语言输入的环境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语言的输入不仅讲求质还要讲求量。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初级汉语课堂活动安排也应该参考这一点。在安排初级汉语课堂活动时,虽然我们不能使学生每次都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因为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太大必要),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类似求职、采访、购物等虚拟生活场景。这样安排同样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活动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4.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克拉申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说”中提到的学习动机理论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启示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课堂活动是为了语言教学,不是仅供同学们娱乐。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应该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其中“玩”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后,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有方向感,汉语课堂活动才能达到语言习得的效果,减少学生的情感过滤。 5.合理对待学生课堂活动中的错误
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合理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尤其是对待年龄较小的学生,一定要保护他们初学汉语时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或
者减少他们因自己的错误而产生的焦虑,避免程度较高的情感过滤。这里说的合理对待是指教师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对于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要加以区别,什么时候是必须指出的,什么是在容许范围内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处理。{什么是情感过滤假说}.
6.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中,自信是影响情感过滤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够获得尊重和包容,感觉自己在教师眼里是特别的、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刚刚接手一个班级的新教师来说,比较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这个教师迅速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因为名字是对一个人最动听的称呼。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在这个教师的课堂活动中自信心就会增加。试想一个新人教师不能完全或者准确地记住学生的姓名,没有被记住的学生必然会心生沮丧的情绪,慢慢也会影响学生在该课堂活动中的自信心。
五、结语
为使我们的课堂活动更为有效,真正达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本文以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给予我们的启示与运用。虽然克拉申的这两个假说多被用于听力教学当中,但笔者认为两个假说当中蕴含的二语习得理论同样适用于初级汉语课堂活动。在初级汉语课堂活动中保障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保证教师对语言材料量的输入,优化课堂活动语言输入的环境,以及帮助学生确立目标,树立积极的学习动力,增强自信,降低焦虑等,都会使我们的初级汉语课堂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使课堂活动真正为语言教学服务,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梁琪瑛.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J] .青年文学家,2011.
[2]朱伟娟.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2(6).{什么是情感过滤假说}.
[3]李晓英.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J].双语学习,2007:11.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世界汉语教学,1999.
[6]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7]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8]戴明忠.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教育论坛,2010(2).
[9]宋瑞荣.浅谈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与对外汉语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10]叶军.课堂活动中语言教育内涵的实现途径[D] .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201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今安美文网 http://www.zqhxrl.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今安美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