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qhxrl.com--名家散文】
全国当代名老中医
全国当代名老中医
北京市40人
王嘉麟 温振英 周德安 陈彤云 张炳厚 魏执真 黄丽娟 柴嵩岩 周乃玉 李乾构 王应麟 许心如 危北海 郁仁存 高忠英 周耀庭 钱英 陈昭定 方和谦 谷世喆 许彭龄 张淑文 李贵 王琦 聂惠民 刘燕池 孔光一 陈文伯 张士杰 阎玉凝 肖承悰 郭维琴 田德禄 武维屏 王沛 周平安 陈淑长 柯微君 王焕禄 王莒生
天津市20人
石学敏 韩景献 黄文政 曹式丽 金季玲 张伯礼 刘文峰 于志强 孙兰军 徐志尧 邓鹤鸣 张大宁 栗锦迁 张曾譻 章臣桂 王子云 陈宝贵 陈津生 武成 李竞
河北省19人
田淑霄 李士懋 杨牧祥 赵玉庸 李佃贵 刘亚娴 邢月朋 王淑玲 郭纪生 张士舜 李淑荣 王国三 孙光周 李英杰 任琢珊 陈益昀 李延芳 韩志河 高社光
山西省13人
王晞星 冯五金 王裕颐 张玉芬 侯振民 郭耀康 关宝莲 魏中海 陈家礼 白兆芝 赵尚华 吕景山 高天爱
内蒙古自治区11人
苏荣扎布 阿古拉 明根巴雅尔 朱宗元 张孝礼 牛兴东杭盖巴特尔 包金山 查干 金玉 黄海波
辽宁省28人
洪家铁 曹幸馀 王子正 肖瑞崇 侯升魁 姜松鹤白长川 石志超 张天文 齐清会 曹林 郭庆贺 周耀群 贾淑兰 岳惠卿 兰宏江 孙洪卓 周学文 马智 李德新 田维柱 张静生 郭恩绵 杨积武 刘元禄 郭振武 洪治平 田振国
吉林省16人
刘柏龄 杨宗孟 王烈 南征 于凯成 范国梁 黄永生 陈向明 张文泰 纪青山 阎洪臣 于作盈 王钰 李莹 刘大同 曲生
黑龙江省22人
张琪 郭文勤 王铁良 吴秉纯 段富津 康广盛 王雪华 孙申田 高维滨 王玉玺 李延 王秀霞 孙伟正 李令根 董清平 卢芳 朱永志 张缙 张凤山 栗德林 李敬孝 滕义和
上海市21人
严世芸 施杞 蔡淦 张云鹏 秦亮甫 叶愈青 陆徳铭 唐汉钧 邹菊生 王霞芳 陈湘君 柏连松 石印玉 蔡小荪 何立人 彭培初 叶景华 曹玲仙 刘嘉湘 李飞跃 颜乾麟
江苏省31人
周仲瑛 汪受传 朱秉宜 徐福松 邹燕勤 单兆伟 刘沈林 盛灿若 夏桂成 诸方受 唐蜀华 吴旭 许芝银 李七一 杨桂云 王德明 刘永年 莫燕新 丁义江 李柏年 吴新欲 张志坚 程子俊 任光荣龚正丰 朱良春 邵荣世 夏治平 孙浩 谢兆丰 王少华
浙江省24人
肖鲁伟 范永升 连建伟 徐珊 宋康 俞景茂 陈意 裘昌林 王坤根 潘智敏 李学铭 徐再春 王樟连 刘时觉 王永钧 周锦 何嘉琳 张玉柱 董幼祺 陈颖异 方水林 常青 钟坚 吴瑞华 安徽省11人
梁文珍 徐经世 丁锷 周宜轩 马骏 魏福良 张道宗 张炳秀 韩明向 胡国俊 郑梅生 福建省17人
杜建 王和鸣 陈民藩 周国英 杨春波 陈美华 朱亨炤 吕绍光 黄秋云 邓正明 卢太坤 洪炳根 苏稼夫 余天泰 黄宝英 吴熙 吴允耀
江西省15人
洪广祥 皮持衡 周士源 伍炳彩 谢强 张小萍 赵纪生 邓运明 熊墨年 何晓晖 傅淑清 丁德秭 王德祖 欧阳枝磊 李金生
山东省24人
曹贻训 程益春 单秋华 丁书文 侯玉芬 焦中华 林慧娟 王国才 尹常健 周翠英 冯建华 李安源 华明珍 浦家祚 周兆山 王法德 赵法文 王光辉 赵学印 谭远超 陈权 张志发 左振素 谷越涛{中国中医名家}.
河南省23人
张东岳 丁樱 胡玉荃 冯宪章 王自敏 崔公让 郑绍周 李鲤 王立忠 唐宋 李发枝 袁占盈 侯士良 刘茂林 赵法新 赵时雨 高惠然 郑启仲 丁世芹 秦月好 贾燕平 刘学勤 杨树亮 湖北省17人
陈科力 梅国强 周安方 李家康 陈如泉 凃晋文 张赤志 吴寿善 熊昌源 王胜利 管竞环 张介眉 张唐法 叶世登 万远铁 郑翔 刘云鹏
湖南省13人{中国中医名家}.
杨寿峨 石琴大 尚品洁 蒋兴磊 黎杏群 熊继柏 潘敏求 张崇泉 欧阳恒 杨秉秀 王行宽 刘绍贵 尤昭玲
广东省26人
张家维 劳绍贤 周福生 丘和明 陈纪藩 周岱翰 蔡炳勤 林毅 司徒仪 黄春林 刘伟胜 冯新送 刘庆思 沈英森 莫通 邱志楠 杨群玉 陈宝田 邱健行 王清海 卢桂梅 吴维城 罗陆一 陈志维 叶伟洪 余伯亮
广西自治区5人
韦贵康 周德丽 方显明 蓝青强 董少龙
海南省4人
张永杰 李成光 陈达天 辜孔进
重庆市15人
张西俭 郑卫琴 李娅 王毅刚 郭剑华 王辉武 郑邦本 骆常义 朱正刚 刘兴文 付灿鋆 周天寒 曾宪策 胡吉元 毛顺麟
四川省16人
陈绍宏 杨家林 钟以泽 王明芳 熊大经 陈学忠 徐廷翰 陈隆晖 黄淑芬 王明杰 李祖伦 万德光 刁本恕 钟友鸣 汤一新 旦 科
贵州省7人
何成瑶 李宗智 吴文尧 刘尚义 吴光炯 符中柱 凌湘力
云南省11人
赵淳 张良英 苏藩 李斯文 夏惠明 王光鼎 张震 沈家骥 张沛霖 喻安书 林艳芳 西藏自治区8人
班登旦增 洛桑益尼 阿旺平措 塔青 洛桑罗布 朗嘉 格桑平措 向巴格来
陕西省17人
米烈汉 付永民 雷忠义 刘华为 李彦民 刘德玉 沈舒文 吉海旺 刘润侠 曾升海 周志杰 王静怡 杨震 姚树锦 黄保中 刘茂林 张海福
甘肃省10人
张士卿 宋贵杰 裴正学 刘国安 廖志峰 曹玉山 图布旦 王自立 赵健雄 何天有 青海省7人
尼玛 桑杰 龙巴 拉青才让 郭焕章 邓尔禄 王常绮
宁夏自治区5人
张武 李俊杰 李遇春 卢化平 杨学信
新疆自治区7人
周铭心 沈宝藩 金洪元 买买提哈斯木 许公平 肉孜巴克•阿布都瓦依提 阿西热江•斯迪克
中国中医科学院21人
周文泉 魏子孝 李淑良 麻 柔 安效先 薛伯寿 路志正张 涛 孙桂芝 冯兴华 孙树椿 胡荫奇 庄曾渊 高健生姚乃礼 翁维良 原思通 李维贤 林 兰 高荣林 聂莉芳
卫生部直属单位8人
米逸颖 安阿玥 晁恩祥 史载祥 阎小萍 张代钊 李佩文 张铁忠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中国中医名家}.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中国中医名家的养生之道
中国中医名家的养生之道{中国中医名家}.{中国中医名家}.
中国30位中医大师
中国国家级中医大师
1、方和谦 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王玉川 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3、王绵之 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邓铁涛 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任继学 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老中医。
6、朱良春 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7、何任 男,汉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8、吴咸中 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张灿玾 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
1949 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10、张学文 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 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3 年 5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1、张琪 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12、张镜人 男,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3、李玉奇 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39 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4、李济仁 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15、李振华 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6、 李辅仁 男,汉族,1919年6月出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17、苏荣扎布 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5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蒙医。
18、陆广莘 男,汉族,1927年1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48
19、周仲瑛 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20、贺普仁 男,汉族,1926年5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1、唐由之 男,汉族,1926年7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1946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2、徐景藩 男,汉族,1928年1月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6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23、班秀文 男,壮族,1920年1月出生,广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4、郭子光 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5、程莘农 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26、裘沛然 男,汉族,1913年1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27、强巴赤列 男,藏族,1929出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1947
区名藏医。
28、路志正 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9、颜正华 男,汉族,1920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0、颜德馨 男,汉族,1920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医名家
著名医家简介
1.黄帝和岐伯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上古时代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因国于有熊,故又称有熊氏。又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曰黄帝。传说他是中华文化和中医理论的创始人。
岐伯,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后人又称岐天师,医学精湛,才识卓越,为洞晓天下事物之通人。据古代有关文献记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疗经方。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相传是黄帝与岐伯、伯高等讨论医学的问对之作,故后世以“岐黄”称谓中医。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内经》全面地综合、整理了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养生之道和医学原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名副其实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是后世习医者必读之医学经典。
2.华佗
华佗(约生于公元二世纪,)一名敷,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后汉至魏)著名医学家。他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外科及针灸。在古代术数、药物及养性健身等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以酒服“麻沸散”作外科手术麻醉,堪称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麻醉法,华陀还创造了一套健身之术——“五禽戏”,行此术者“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
3.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42-220年),名机,南郡湼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汉代杰出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仲景弱冠之年,有志研究岐黄之学。后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东汉末年,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医临证专著,是继《内经》之后,对两汉以前临证经验的又一次总结。《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重要医学经典,素有“方书之祖”之称。
4.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晚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晋代著名医学家和史学家。幼年家贫,谧以淡泊明志、济世寿人为怀,清贫自守,刻苦钻研诸子百家之学,名重文苑。
皇甫谧中年患风痹症,因服丹石,身体极度瘦弱。后专心攻读医书,汇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主要内容,纂成《针灸甲乙经》一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全面总结了晋以前针灸学的成就,阐述经络理论,统一古代针灸穴位的位臵、名称、取穴法,为我国针灸专科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5.王叔和
王叔和(生于魏晋间,即公元三世纪),名熙,高平人。任太医令,性沉静,好著述,博通经方,精于脉法。
王叔和收集并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保存和流传仲景学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叔和对脉学有深刻的研究,撰有《脉经》十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对中医诊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此外,另有《脉诀》一书,也署名王叔和撰,是书仅一卷,较简明实用,又因采用歌诀文体,便于背诵,故影响较大。
6.葛洪
葛洪(公元283-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著名道家兼医药学家。从祖葛玄,道教尊为葛仙公。葛洪少好神仙导养之术,时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所著《抱朴子》一书,即集当时方士炼丹法而成。
葛洪在医学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百卷,是选集各家著作及广泛搜求各地流传的验方,分类编成的。后为携带和使用的方便,乃将其常用部分,摘要写成《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其中对天花症状和发病经过的记载,是世界上论述天花的最早记录。
7.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君,晚号华阳真逸,又称华阳真人,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县》人,南北朝时宋梁间著名道家和医药学家。
陶氏自幼颖慧好学,博学多才,精医药,工诗画,善书法,中年辞官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在天文、历算、医学、药物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就。
陶氏在医药著述方面,先后撰有《本草经集注》、《药总诀》、《养生经》、《养性延命录》及《肘后百一方》等。《本草经集注》一书总结了南北朝以前
的药物学成就,还首创“诸病通用药”的药物分类法,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又一重要本草著作。
8.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人称孙真人,又尊称为药王,是唐朝德高望重的著名医家。
孙思邈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善言老庄,兼好释典;及长,明阴阳术数之理,尤精导引医疗之术。淡于功名利禄,甘愿医隐济世。所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统总结了唐以前我国医药学的丰富经验。遍涉临证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可谓我国最早之医学百科全书。书中两篇专论——“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全面阐述了行医道德和习医途径,对后人从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9.钱乙
钱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因随曾祖北迁,遂为郓州人(今山东郓城或山东东平),宋代杰出的儿科专家。自幼父母亡故,由姑母收养,成年後随姑父吕氏习医。曾先後治愈长公主及皇子病,授以翰林学士,擢太医丞。.
钱氏刻苦钻研,从事儿科临床六十年,积累了璺富的医疗经验,经其门人阎孝忠整理成书,名《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对於中医儿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被医林誉为“儿科医圣”。钱乙还编有《伤寒指微》五卷,《婴孩论》百篇,均已失传。
10.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公元1120- 1200年),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故又称刘河间。金代著名医学家,为金元四大家学派中“火热论”派的创始人。
刘氏精究“素问”数十年,主张探讨五运六气是为了解决医疗上的实际问题。刘完素在学术思想上,力倡火热病机说,治疗方法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使用药物多寒凉剂,故人称“火热论派”,或称“寒凉派”。
刘河间著述宏富,撰有《素问要旨》、《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直格》、《三消论》、《素间病机气宜保命集》等书。
张从正(公元1156- 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人,金代著名医家。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师承刘完素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临证时他以《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为原则,主攻下,所以人称他是“攻下派”。
其所著《儒门事亲》四十卷,为平日与麻知畿、常仲明辈讲求医理之作,一般认为前三卷是张氏手撰,馀皆麻知畿等据张氏之理论与经验,整理增订并加以润色而成。
李杲(公元1180- 1251年),字明之,号东垣,真定(今河北保定)人,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因母病为庸医所误,乃捐千金拜名医张元素(洁古)为师。不数年尽得师传。人称神医。
李杲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临证善于使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世称颂他为“补土派”之良医。 李东垣学识宏博,著作丰富,撰有《医学发明》、《兰室秘藏》、《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法象》等书。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今安美文网 http://www.zqhxrl.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今安美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